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022/04/06 上午9:17:24 星期三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群团天地

一带一路中的“她”力量

发布时间:2023-06-01
来源:妇女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虽然在公众的心目中只是一个旅游的地方,但它其实担负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三大重要使命。作为“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和热带植物大本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热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的重要纽带。根据我国“一带一路”政策和中国科学院的部署,“中科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于20158月成立,目前已在缅甸、老挝设有办公室。 

  易晓燕,中共党员,2016年起作为项目聘用人员在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东南亚中心对外宣传,包括中英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的日更新与维护,政务信息的上报,中心年报等宣传材料的制作,相关人员出国任务批件和签证的办理,以及协助组织中心与国内科研机构及东南亚各国开展生物多样性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她服从工作安排,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获得了领导与同事的认可。2018,晓燕通过答辩正式入职负责东南亚中心老挝项目办公室相关事宜,包括组织中老双边互访交流、双边会议,协调和参与老挝的科技项目、联合科学考察和培训等工作。作为特约编辑,她参与了四期《人与生物圈》杂志组稿,申报的中缅联合科考案例,在第二届中国机构海外传播杰出案例(海帆奖)征集评选活动中,获评“优秀案例”她参与了东南亚中心多项“从无到有”的工作,包括中心LOGO的征集筛选到最终确定、中英文网站的建设、微信公众号、微博的设立等。对于东南亚中心的重要研究或工作进展,积极联系新华网、云南台、央视等媒体进行推广报道,或以政务信息的形式上报至中国科学院。她默默无闻,坚守平凡岗位,做好每一项小事,为东南亚中心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外宣传、组织国际会议和跨国科学考察以及培训,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高,不仅需要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跨文化工作需要的沟通和管理能力等。晓燕的专业是环境科学,前期也无相关工作经验,对她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刚接触这份工作时,对于自己的英语水平、业务能力都不自信,怕做不好,怕出错,但在周围领导、同事的鼓励帮助下逐渐成长。了解了不同国家的办事风格,因为东南亚国家大多还停留在纸质办公阶段,生活、工作节奏比较慢,这就导致每次与对方沟通相关事宜,可能都要等很久,所以在举办会议、培训班或准备出访任务时,要格外注意时间管控。她的心态也从之前的手忙脚乱、鸡飞狗跳到现在的轻车熟路、按部就班。对于宣传,她虚心地向植物园做信息宣传的同事请教,知道了要注意新闻时效,挖掘新闻热点,对于重大事件要有宣传策划。以中缅第八次科考为例,科考出发前,联系了媒体记者,对即将科考的人员进行了采访,并于科考出发时在朝闻天下”栏目播出;科考时,邀请了新华社记者随行,科考途中发回了多篇实时报道,记录了科考队员的每日工作;科考结束后,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报道了此次科考的重要收获和新发现,所有的报道都在东南亚中心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号同步更新。 

  虽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是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多样的食物,也给晓燕带来了很多难忘的体验。老挝民众信仰佛教,人民性情温和、淳朴,晓燕在与老挝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尽量多去了解老挝的文化,从老挝人的思维角度出发,对他们给予理解和认同。为了方便和老挝人沟通,晓燕还自学了老挝语,她的做法得到了当地同事的认可,加深了跟老挝同事的感情,她跟很多当地同事处成了好朋友,这样在老挝开展工作也就更加顺利了。在工作之余,对于食物的探索自然不能落下,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最重要刚到老挝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到餐馆点菜语言不通,只能看图,加上比比划划,吃饭就像开盲盒。老挝的食物大多比较原生态,保持了它本来该有的样子有次还有一只蜗牛在菜叶上爬,晓燕安慰自己道:多好啊,有蜗牛证明它不打农药,纯天然有机绿色蔬菜。 

  当晓燕回忆起这一幕幕往事时,没有惊涛骇浪,没有非凡成就。当初我们联系说要报道她时,她有点不知所措,她说:“感觉自己没啥好写的,所做工作既没有对园有突出贡献,也没有重大科学发现,更没有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做的事情是那么的平凡普通,不值当被报道”。然而就是点滴的积累才能成就个人事业,每个平凡人的一砖一瓦才能支撑祖国这个大家。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建立凝聚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血,为中国 “一带一路”政策走向东南亚打开了一扇大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