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高山榕在印缅区未呈现明显的谱系地理格局

发布时间:2022-02-11
来源:科技外事处

  印缅区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同时也遭受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特别是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复杂的地质运动、气候变迁、海平面波动等历史,以及丰富多样的生境,在产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塑造着该地区生物类群的遗传分布格局。然而我们对该地区生物类群,特别是植物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了解较少。 

  高山榕为榕属雌雄同株高大乔木,是亚洲森林中的关键物种之一,同时作为神树或绿化树种被广泛栽培,比如在版纳地区的几乎每个傣族村寨都会栽培高山榕,尤其是在寺庙旁,而其原始种群随着森林砍伐而受到严重破坏。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黄建峰助理研究员通过广泛且有代表性的种群采样,对高山榕在印缅区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和谱系地理结构进行了分析。叶绿体片段数据揭示出三个单倍型,与其它榕树相比,表现出较低的叶绿体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种子流水平较低;核基因微卫星SSR数据揭示出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高山榕在印缅区未呈现出明显的谱系地理格局,主要归因于传粉榕小蜂介导的长距离花粉流。另外,人类的广泛栽培也进一步模糊了高山榕的谱系地理分布格局,但对高山榕遗传资源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研究以“Homogenized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across the Indo-Burma Ranges of a Large Monoecious Fig,Ficus altissimaBlume”为题发表生物多样性期刊Diversity 

  协同进化研究组黄建峰助理研究员为该文第一作者,彭艳琼研究员为通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西部之光项目的联合支持  

  

1.37个高山榕采样点和核基因SSR揭示遗传多样性(a,等位基因数目;b,私有等位基因数目;c,观察杂合度;d,期望杂合度)分布格局 

  2. 高山榕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遗传距离格局  

本文作者:黄建峰

责任编辑:zhangwj_151c5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