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物为其食”—寄主养分和环境是桑寄生养分含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研究者合作,对生长在丽江、哀牢山、西双版纳和元江4个不同水热条件下的121对桑寄生—寄主(共344个重复)叶片的11种矿质养分、2种同位素和2种形态性状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强调了寄主养分状况、环境条件和种属特异性在决定桑寄生养分库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共同解释了亚热带和热带生态系统中桑寄生与寄主的养分相互关系。

2023-01-28

查看详情

资源保守策略有利于附生植物种群的恢复

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可以表征植物的生态策略,并与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关。附生植物是热带亚热带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组分,它们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形成及其维持,养分与水分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它们对气候变化敏感。然而,目前有关附生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叶片化学计量的关系尚无相关研究报道。

2023-01-12

查看详情

人工经济林正在深刻影响植物的历史采集记录

植物采集记录是生态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等领域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近年来全球种植大面积人工经济林,一方面可以有效消除地区贫困,并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有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然而在另一方面,随着人工经济林的蓬勃发展,许多地方有植物采样历史记录的植物也随之消失。人工经济林正在深刻影响着植物的历史记录,但至今鲜有研究关注这个全球性的现实问题。

2023-01-12

查看详情

防己族植物在晚始新世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南缘

现生防己科(Menispermaceae)防己族(Menispermeae)仅2属4种,其中蝙蝠葛属(Menispermum)具有东亚-北美间断的分布格局,风龙属(Sinomenium)则特产于东亚。由于这两个属的内种子形态具有相似性,所以化石记录多处理为古风龙属(Palaeosinomenium)。在中始新世之前,欧洲、东亚和北美均有古风龙属的化石记录。

2023-01-09

查看详情

版纳植物园确认峨眉葛藤为独立的物种

葛属(Pueraria DC.)是豆科(Fabaceae)中一类三小叶的藤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东亚温带至西太平洋热带湿润地区。全世界的葛属植物约有20种,我国约有10种,其中野葛(Pueraria lobata)的干燥根是常用的药材并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2023-01-09

查看详情

基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协同的国家公园边界优化框架

2022-12-29

查看详情

植物激素信号协同抑制种子萌发的新机制

2022-12-15

查看详情

CO蛋白参与茉莉酸激素信号昼夜节律性调控

2022-11-28

查看详情

榕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进展

2022-11-21

查看详情

榕树-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中伴生微生物研究初探

2022-11-21

查看详情

云南喀斯特发现了半叶趾虎属2新种

2022-11-18

查看详情

合欢属植物化石指示了季风气候在中南半岛的建立

2022-11-18

查看详情

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岸成为热带北缘濒危树木的避难所

2022-11-11

查看详情

版纳植物园发表青藏高原近十年来的古植物进展评述

2022-11-02

查看详情

中科院东南亚中心亚洲象保护研究成果被Nature报道

2022-10-28

查看详情

垂直梯度微气候是附生苔藓群落β多样性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2022-10-25

查看详情

附生关系网络维持附生植物群落稳定性

2022-10-23

查看详情

《云南西双版纳特色野生蔬菜》正式出版

2022-10-13

查看详情

繁殖生态学与种群遗传学相结合揭示泛性桑寄生空间遗传结构

2022-10-09

查看详情

典型红壤水稻土中细菌群落构建机制

2022-10-09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