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植物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试验平台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药学院留学工作总结

发表日期:2016-10-11  唐霆  打印  放大 缩小  【关闭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药学院留学工作总结

201511月至20164月)

 

一、留学期间工作概况

抵达美国学校后立即着手报道手续,紧接着是课题组长Dr. Guido F. Pauli等跟我讨论访学期间的研究计划经过协商,就具体培训内容有两种方案:

一是纵向深入,即遵循按邀请函上的内容来培训:逆流色谱、液相、核磁。而后根据商定的研究课题进行实验且有相应的博士或博士后给予具体技术指导。这样能够了解原理并结合具体实验样品进行实践。

二是横向拓展,即做些横向相关的实验并培训相关仪器的使用。这样可以多接触些仪器,但培训是基本操作培训,且无相应实验样品上机检测,基本无法深入。再者,超出所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需要预约申请培训时间且培训时间不易协调。不同系或实验室以及公共平台之间都有自己的管理措施,协调起来很麻烦,因为大学里使用仪器设备的人很多,即使所在课题组长也很头痛。此前核磁共振仪的培训和使用就是协调了很长时间。

根据自己刚来时参加各种培训的经历再结合时间和效率考虑,且我已准备好了我的实验样品,所以,我选择了第一种方案:逆流、液相、核磁。随后就是开展正常的工作:读文献、做实验、组会交流等。

 

具体如下:

1. 逆流溶剂系统的选择与优化,考虑到食品药品研发过程不能使用甲醇,所以我探索性的用医用乙醇替代逆流溶剂系统中的甲醇。参考文献中的溶剂系统及其配比,结合现有样品和标准品的极性,确定可能有效的溶剂系统再通过Sf值(固定相保留值)、K值(分配系数)、Rf值(比移值)等参数以及实际样品的分离效果来确定优化的溶剂系统。

2. 利用实验室Cherry-Tauto逆流色谱系统确定逆流溶剂系统的Sf(固定相保留值),一般Sf值在0.5左右最佳。一开始新的溶剂系统Sf值都低至0.1以下,相当于固定相都没保留住。后经请教实验室老师,在溶剂出口终端加上反压阀,效果明显,最终确定最佳的新的溶剂系统

3. 利用核磁检测并计算标准化合物的K值,即化合物在逆流溶剂系统上下相中的分配系数;此前大多利用液相或分光光度计测算K值,我顺带了解了些用核磁定量的原理和所在组上的应用,国内目前主要用核磁定性。既定溶剂系统的化合物K值在0.25-4.0之间可以等到较理想的分离效果。通过K值、柱体积等参数可以预估化合物的洗脱体积。

4. 利用薄层色谱(TLC)Rf值,即比移值,预测逆流色谱溶剂系统的选择,预测结果与上述实验结果一致。TLC预测溶剂系统涉及当前实验室未发表的内容,故实验细节不便列出。

5. 通过标准品确定了优化后的逆流溶剂系统,并建立了初步检测方法,开展的实验样品的小试待液相、核磁检测确定分离效果及目标化合物的有无并调整优化后,即可放大实验,进行富集。

 

二、达到的研究目标

基本掌握了逆流色谱分离技术的原理与技术要领;拓展了利用不同仪器设备分析具体科研问题的能力。

 

三、个人收获与体会

这是我首次出国。我的这第一次海外经历可以说是难忘和宝贵的,尽管只有区区六个月。难忘,是因为第一次经历文化上的孤独感;宝贵,是因为所经历的和所学到的,如经验、技能、交流沟通等。我能有此机会受单位资助出国培训实属荣幸且有机会受UIC药学院Dr. Guido Pauli教授邀请亦甚为幸运,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以下从科研和生活两方面来概述这六个月来的收货与体会。

1. 科研

第一次进实验室是在我抵达芝加哥的第一个周日(我周五下午飞抵芝加哥),尽管当时因时差而昏昏欲睡,但实验室内部的脏乱差以及仪器设备的老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心中也在纳闷:何以成就如此实验室?眼里嫌弃、心中困惑之余想到了或许有某些“软”因素支撑着该实验室的斐然成绩,或理念、或想法、或文化、或管理……

学校报到注册及安全培训等手续完成后,立即预约Dr. Guido Pauli(后续简称“大老板”)讨论我的研究内容和计划。一切都很正规,大老板也很认真,这都是我始料未及的。至此,我的培训正式开始:读文献、布置实验台、样品准备、组会报告……

或许这一系列的程序在他们学校或实验室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因为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或多或少的抱着各种心态和目的憧憬并到过美国,尽管我没查过相关统计数据,但是我相信所有这些人的到来都给这个国家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涓流成江河,推动着这个国家的完善和发展。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国家会这样、为什么能这样?我们应如何超越?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怀疑我读文献、学技术的能力,但在所在实验室我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是语言和组会报告。尽管出国前考过雅思,英语口语还算勉强凑合(雅思口语5.5),但是一到实际环境中就完全找不到北了:听不太懂又说不太清以及由此造成的窘迫更加剧了自己英语口语方面的压力。第一次组会报告内容涉及中医理论,而且用英文讲,单单从中文理解中医理论我都未必能讲清楚。组会前的几个晚上都辗转反侧未能安寝。不过,我的第一次组会报告那天,大伙儿还是都能忍受我的英语口语且对我的内容积极讨论,就我的实验设计纷纷给出意见和建议。其中,我明显感觉到的是不同文化对事物理解的角度或看法非常不一样。故,就语言在跨文化交流沟通中的重要性,我所在实验室的成员来自七八个国家,如此就有了生动难忘的一课。后来慢慢的时间长了听得多了顺了,实验室内的基本日常交流相对刚来时顺畅很多了。

就某间实验室的脏乱,大老板其实早就无法容忍了,所以专门抽出一次组会的时间来进行大扫除(white gloves day),全体动员。我想说的不是大扫除,而是实验室专门有破碎玻璃回收的纸箱,主要盛装实验室破裂或碎裂的玻璃容器或器皿以及一些一次性使用过的玻璃制品。这个纸箱一旦装满就会标识“BROKEN GLASSES”放在实验室门外,会有人来处理。除去一般的垃圾分类,或许这种实验室玻璃回收值得借鉴,还有关键的是后续处理的程序与可持续性。另外,我所在实验室或实验楼的部分灯及过道灯通宵不熄,据说这是“for safe reason”。

 

2.生活

刚到美国时,感觉六个月时间好长好难过,然而两个月左右的适应期后,突然发现时间过得好快好快。衣食住行通讯社交等生活诸方面,除了吃饭,其他都很好适应。因为时间短且又是冬天,社交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为了吃好饭,唯一的办法是自己做饭,好在芝加哥华人多,中国南北方的食材都有,琳琅满目,但是天天做饭也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基本每天围着实验台和灶台转。跟一些在读的中国留学生交流,基本上也存在类似问题,但他们学习压力大,有时候不得不将就着怎么简单怎么过,生活质量不咋地。中餐一般都自己带饭,实验室有个公用的会议室,中午大家都到那吃饭。这也是一个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当然也可以顺便练练口语,一般工作时间大家都忙实验交流相对很少。

除了吃饭问题,最最难过的是孤独,孤身海外且又适逢过年。解决的办法两个:一是交朋友,认识新伙伴;而是忙实验看文献,尽量不去想家人想亲友等。认识了些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最最感动的是实验室来自波兰和比利时的博后EdytaAmandine都经常和我聊聊家常,很体谅我的感受并愿意和我一起活动。

时间转瞬即逝,我顺利完成了我的培训计划。临别给实验室成员发了告别邮件,表达谢意和祝福的同时附上了自己精选的照片,分享了我们植物园绚丽的景致和丰富多样的活动与动植物等,大老板在回复的邮件中肯定我达到了访学培训的目的:“On the upside, based on your presentations to the group and overall observations, I feel that you made major progress with the goals you had for your visit. I hope that the new skills and experiences will help you with your future career and work.

 

 

唐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药学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