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组网站! 2022/04/06 上午9:17:24 星期三

云南景谷发现见血飞属荚果化石

见血飞属(Mezoneuron)为豆科云实亚科(Caesalpinioideae)木质大藤本,是指示热带环境的典型类群。其豆荚特化为纸质翅果,腹缝线具翅,果翅脉不规则,形态特征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2024-04-24

查看详情

云南景谷发现翅子树属化石

古生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热带亚洲新生代生物多样性演化。在对滇南地区景谷植物群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翅子树属叶片化石,其表面还保留了昆虫取食痕迹。客座研究人员赵弈善在黄健副研究员和苏涛研究员的指导下,结合该属现生植物的形态学与生物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23-06-30

查看详情

古生态研究组4名研究生顺利通过毕业答辩

023年5月24日全天,古生态研究组举行研究生毕业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理工大学的专家组成,经过答辩、问答环节,四名研究生的答辩结果均为优秀,在此热烈祝贺!

2023-06-06

查看详情

版纳植物园在珠峰极高海拔地区开展科学考察

5月3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员苏涛等3人联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人员,在珠峰极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科学考察与样品采集工作。

2023-05-18

查看详情

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古生态研究组研究团队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前期的模型模拟工作,深入探讨了新生代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演化对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虽然关于青藏高原如何形成还存在诸多争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经历了一个差异化抬升的过程。基于前期研究设置的青藏高原不同地块的敏感性试验进行了分析,表明高原北部,尤其是东北部的抬升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更为显著,促进了冬春季降水的增加,地表径流量也相应增加。同时东亚地表潜在蒸发量显著降低,伴随着青藏高原抬升形成的西高东低的地势, 逐渐塑造了现今东亚水系格局。由于降水增加和地表蒸发量降低,东亚土壤含水量尤其是冬春干旱季土壤含水量大大增加, 导致中国东部植被从干旱、半干旱转变为湿润、半湿润植被类型,造就了现今东亚植被和植物多样性格局。

2023-04-21

查看详情

古生态研究组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4月9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北京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专项“白垩纪-古近纪深部碳循环与热室地球演变”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正堂、吴福元、沈树忠等10位专家受邀到会指导。

2023-04-13

查看详情

防己族植物在晚始新世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南缘

现生防己科(Menispermaceae)防己族(Menispermeae)仅2属4种,其中蝙蝠葛属(Menispermum)具有东亚-北美间断的分布格局,风龙属(Sinomenium)则特产于东亚。由于这两个属的内种子形态具有相似性,所以化石记录多处理为古风龙属(Palaeosinomenium)。在中始新世之前,欧洲、东亚和北美均有古风龙属的化石记录。

2023-01-09

查看详情

版纳植物园在青藏高原发现沫蝉科化石记录

2022-09-08

查看详情

单籽豆化石揭示古近纪的西藏是北半球区系交流的枢纽

2022-08-11

查看详情

气候变化驱动雪松属分布区的变化

2022-07-22

查看详情

青藏高原带刺植物的早期演化及其环境驱动因素

2022-07-04

查看详情

化石大数据和气候模型共同揭示了新生代青藏高原气候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2022-06-17

查看详情

祝贺古生态组三位同学顺利毕业!

2022-06-09

查看详情

化石证据揭示青藏高原东南缘植物多样性与地球环境的协同演化历史

2022-06-02

查看详情

版纳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参加珠峰极高海拔区综合科学考察

2022-05-05

查看详情

中南半岛北部的气候与植被具有长期稳定性

2022-03-18

查看详情

云南吕合发现梣属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早的化石记录

2022-02-23

查看详情

古生态组和生物地理组到西双版纳生态站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

2022-01-16

查看详情

越南北部发现世界首个油麻藤豆荚化石

2022-01-06

查看详情

苏涛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

2021-12-24

查看详情